2023年度何梁何利基金颁奖大会12月19日在北京举行,56位科技工作者获奖,我国“神舟之父”、神舟飞船首任总设计师戚发轫院士获“科学与技术成就奖”,32人获“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3人获“科学与技术创新奖”。
上海今年再创佳绩,共有5人获奖,获奖比例占全国8.9%。其中葛均波、景益鹏2人获“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张海军、陆朝阳、王曙群3人获“科学与技术创新奖”。
在今年的“科学与技术创新奖”中有11人获“产业创新奖”,其中有2位获奖人来自上海,他们是同济大学医学院张海军教授和上海航天设备制造总厂有限公司的班组长王曙群。今年何梁何利基金首次奖励职工队伍中的高技能人才,王曙群是获此殊荣的首位企业生产科研一线特级技师、大国工匠。
作为上海航天设备制造总厂对接机构总装组组长、特级技师,王曙群是我国航天工程总装领域的技能领军人物,牵头研发了50多台套专用装备,获得5项国家发明专利,他主持攻克了航天超细直径小腔检漏管路制造技术的空白,交付的产品参与了载人航天工程的十余次飞行试验的考核,均取得圆满成功,为空间站建设任务的顺利实施奠定了技术基础。
在医学生命健康领域,上海持续保持领先优势,2人获奖,分别是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葛均波院士、同济大学医学院张海军教授。
经统计,自何梁何利基金设奖以来,在医学药学、生命健康科学领域上海获奖人数80人,占上海获奖总人数的45%,凸显上海在上述学科领域上的优势。
何梁何利基金是香港爱国金融实业家何善衡、梁銶琚、何添、利国伟先生共同捐资港币4亿元于1994年3月30日在香港注册成立的科技奖励基金,旨在激励科技工作者勇攀科学技术高峰。迄今为止,何梁何利基金共奖励科学家1582人,对推动科学技术进步与创新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我国社会科技奖励的成功典范。
据统计,上海累计已有176人次获奖,占全国总获奖人数11%。其中王应睐、钱伟长、苏步青、张香桐、谷超豪、林元培6位科学家获科学与技术成就奖。在上海全部获奖人中,有130位是两院院士,占比达74%。
在这份长长的获奖名单中还有这些熠熠生辉的名字:王振义、吴孟超、汤钊猷、顾玉东、李国豪、陈竺、严东生、谢希德、叶叔华、汪品先、洪国藩、闻玉梅、徐至展、蒋锡夔、陈凯先、沈文庆、戴尅戎、李大潜……他们中有我国科研领域的开拓者与领跑者,也有本市各学科、技术领域的领军人物,他们为上海这座科创之城筑起一座有影响力的人才高地。
首次发现心肌桥的血管内超声特征性“半月现象”,使冠脉造影不足5%检出率提高至95%以上,被视为国际通行标准;首创“逆向导丝技术”及系列辅助技术,使CTO这一冠脉介入领域需要攻克的“最后堡垒”手术成功率由原来60%提高到90%以上,已成为三大常规术式之一;针对致死性支架内血栓发生的关键环节,国内首创“可降解涂层支架”、“生物完全可降解支架”,国际原创“As2O3新型药物支架”,使晚期支架内血栓发生率显著降低,2023年“生物完全可降解支架”获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大奖;打破传统外科手术禁区,国内率先开展“经皮二尖瓣夹合术”,并首创“经心尖二尖瓣夹合术式”及微创器械ValveClamp,实现我国该领域技术和产品创新的重要突破。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和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上海市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获授权国内外发明专利24项,被授予“上海市科技功臣”“全国创新争先奖章”。
1964年1月生,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讲席教授,先后担任中国天文学会理事长、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基金委创新群体项目负责人等。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重点项目、国家杰出青年基金、中国科学院重要方向性项目等科研任务,并负责国家的多个天文发展中长期规划工作,还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青年科技奖、上海市科技精英、上海市劳动模范等科学奖励和荣誉称号。主要从事星系形成、宇宙结构形成、宇宙暗物质和暗能量、宇宙原初扰动等宇宙学基础前沿问题的研究,近年来,他和他的团队建立了几个高分辨数值模拟程序,取得了一系列高质量、高精度宇宙结构的模拟样本;首次提出了暗晕集因子的对数正则发布公式;首次提出了描述暗晕内部物质发布的三轴椭球密度分别模型;首次精确测量了星系对的速度弥散,其结果被广泛应用于检验星系形成模型,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
1968年3月生,同济大学医学院教授,百多安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科学家、瑞安泰医疗技术公司首席专家,生物医用材料改性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主任。
专注医工交叉与转化研究,率先研制心电彩超多普勒系统及导管,解决靶血管筛选、穿刺、生物电导航等临床难题;发明非对称药物涂层技术,降低冠脉支架远期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发明超声控释药物球囊,实现抗增生药物靶向释放;发明可吸收锌合金冠脉支架,揭示锌合金支架体内降解规律,率先获得临床批件,完成国际首例锌合金冠脉支架临床植入。获国内外专利授权百余项,以第一完成人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省部级一等奖10余项。当选十三、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入选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1982年12月生,剑桥大学博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讲席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上海研究院执行院长。
长期从事量子物理基础、量子光学和实用化量子信息技术的研究,其“多自由度量子隐形传态”工作入选2015年英国物理学会评选的Breakthrough of The Year(每年在全球范围内仅选一项,中国本土成果首次入选),其“九章光学量子计算机”和“实数量子力学检验”工作分别在2021年和2022年入选美国物理学会评选的Highlights of The Year,先后五次入选两院院士评选的年度中国科技十大进展新闻。曾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科学探索奖、新基石研究员、中国青年五四奖章、中国物理学会黄昆半导体物理奖、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日本仁科芳雄亚洲奖、《自然》“中国科学之星”、欧洲物理学会菲涅尔奖、全球华人物理学会亚洲成就奖等。是首位入选美国光学学会阿道夫隆奖章、美国物理学会量子计算奖、IUPAP-ICO光学青年科学家奖、CLEO高登讲席的中国科学家。担任上海量子科学中心副主任,上海青联副主席、九三学社中央委员、2020和2022国际量子大会主席、中国科学院《科学通报》副主编。
1970年6月生,上海航天设备制造总厂有限公司班组长、职工董事,上海职工技术协会会长,上海发明协会副会长。
长期从事航天空间飞行器产品的总装总测工作,参与研发了差动组合测试链刚性分配技术,发明扭矩精确控制装置,开发电子逻辑控制器,实现了机构运动互锁控制、触发控制,成功研制国内唯一差动组合测试装备,满足了空间站高密度发射的任务需求;主持攻克了航天超细直径小腔检漏管路制造技术的空白,交付的产品参与了载人航天工程的十余次飞行试验的考核,均取得圆满成功,为空间建设任务的顺利实施奠定了技术基础,相关技术在飞行器及地面密封检测设备等航天产品中得到推广使用。取得专利技术授权6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入选第七届全国爱岗敬业道德模范,2020年全国劳模。